臺灣茶

 

臺灣茶

 

臺灣是世界上少數從不發酵綠茶、半發酵烏龍茶和全發酵紅茶都能生產的茶產區。不同時期的種植、生產技術與貿易發展,締造了這海島無數的驕傲;茶葉先輩的努力與守護,成就了後世的傳承。一片茶葉中所乘載的日曬風雨,在經歷焠煉後集萬千風華於一身。
 

1645巴達維亞總督報告,臺灣有野生茶樹。
1717諸羅縣誌記載,在水沙連(今南投)內山發現野生茶樹。
1796-1820柯朝從武夷帶回茶種,種在櫛魚坑(今瑞芳一帶),是人工種植茶樹之起源。
1855林鳳池將武夷山帶回的軟枝烏龍茶苗移植於鹿谷鄉凍頂村。
1865英商John Dodd來臺後先在艋舺從事小規模的茶葉經營,隨後透過買辦李春生借貸資金給農民、獎勵栽培,加速臺灣茶葉的種植推廣。
1869John Dodd將製成的烏龍茶以「Formosa Tea」之名,由淡水直輸紐約銷售,大受歡迎,從而打開臺茶的國際知名度,臺灣茶業興起。
1889劉銘傳令茶業界成立「茶郊永和興」(今臺北市茶商公會),以防止茶葉摻混劣品,並團結業界、改良技術、擴張市場。
1895烏龍茶外銷 8871 噸,茶葉佔總出口值的53%,茶產業成為臺灣農業發展時期的主要創匯產業。
1895-1945這五十年間為茶葉產製盛期,臺灣產製的茶類陸續增加素包種(條形包種)、鐵觀音、東方美人茶、紅茶等;至二次大戰結束已有三萬四千餘公頃之栽培面積,佔全臺出口總值的30%。
1919張迺妙由安溪引進鐵觀音,種於木柵樟湖地區。
1948引進中國炒菁綠茶(珍眉、珠茶)製法、1965年左右又引進日本蒸菁綠茶(煎茶)製造技術及機器設備,促使綠茶在1961-1983年佔臺茶總輸出量的60-80%,是此時期臺灣外銷最主要的茶葉。
1980~由於臺幣升值、茶葉生產勞工缺乏、工資上漲,臺茶逐漸失去外銷競爭力,出口量逐年遞減。另一方面,也因為臺灣經濟轉趨富裕,飲茶人口大增,內銷市場崛起;不僅提升茶藝文化與飲茶品質,亦促進了高海拔茶區的發展。

       關於茶        烏龍茶製程          茶文化        茶與健康      

向上滑動
Cart Item Removed. Undo
  • No products in the cart.
error: